Loading...

Glossary term: 流星

Description: 流星(或流星)是小行星或彗星的碎片,或者是太空碎片,進入地球或其他天體的大氣層後,由於與大氣層摩擦產生熱量而發亮。這種摩擦產生的熱量類似於我們在寒冷時搓手取暖的方式。流星通常非常小,從幾毫米到幾釐米不等。天文學家稱它們為流星。通過流星的方向、觀測時間和顏色,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流星的起源和構成。

最亮的流星被稱為 "火流星",經常可以在天空中看到,有時甚至在白天。有時,觀測者甚至會聽到流星在大氣層中燃燒和飛行時發出的聲音。流星還會導致大氣電離,對於地球來說,這可以通過雷達觀測到。

在地球上,一年四季都能看到流星,但偶爾也會在短時間(例如,一晚上的時間)內出現許多流星。其中許多流星雨每年都會重複出現,並根據流星的起源(或輻射)星座來命名。著名的流星雨包括英仙座流星雨和獅子座流星雨。

Related Terms:



See this term in other languages

Term and definition status: The original definition of this term in English have been approved by a research astronomer and a teacher
The translation of this term and its definition is still awaiting approval

This is an automated transliteration of the simplified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is term

The OAE Multilingual Glossary is a project of the IAU Office of Astronomy for Education (OAE)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IAU Office of Astronomy Outreach (OAO). The terms and definitions were chosen, written and reviewed by a collective effort from the OAE, the OAE Centers and Nodes, the OAE National Astronomy Education Coordinators (NAECs) and other volunteers. You can find a full list of credits here. All glossary terms and their definitions are relea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CC BY-4.0 license and should be credited to "IAU OAE".

If you notice a factual or translation error in this glossary term or definition then please get in touch.

Related Media


流星產生的明亮條紋從射電望遠鏡碟形天線上方的天空中的一個點輻射出來。

雙子座流星雨,作者 Hao Yin,中國

Caption: 2021 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OAE 天文攝影比賽流星雨類第三名。 地球繞太陽運行時,可能會穿過彗星或小行星(罕見)留下的碎片的軌跡。這些碎片高速進入大氣層,與大氣層摩擦後在天空中燃燒,形成美麗的軌跡。這張圖片拍攝的是雙子座流星雨,因輻射點位於雙子座而得名。組成流星雨的粒子以相似的速度平行移動,這就產生了一種透視效果,就好像流星雨從天空中的一個點輻射出來,這就是所謂的輻射點。這張於 2020 年 12 月在中國拍攝的照片清晰地展示了這種透視效果。這是一個非常活躍的流星雨,最近每小時可以看到一百多顆。雙子座流星雨是少數幾個與彗星無關的流星雨之一,它與一顆小行星--3200 Phaeton 有關,這顆小行星可能是一顆失去了所有揮發性物質的彗星。這張圖片展示了雙子座流星雨中可以觀測到的大量流星,通常發生在每年 12 月。這張圖片還顯示了夜空中最顯眼的星座之一--獵戶座,獵戶座腰帶上成斜線的三顆星和橘紅色的參宿四很容易就能看到。望遠鏡的正上方有一個亮點,那就是天狼星,夜空中最亮的恆星,也是大犬座的一部分。2 點鐘方向的模糊藍斑是昴星團。
Credit: Hao Yin/IAU OAE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


全景天空圖像。流星形成的明亮、略微彎曲的光跡從銀河中的一點向外輻射開來

2020 年英仙座流星雨飛越波洛尼尼暗空公園,作者 Tomáš Slovinský,斯洛伐克

Caption: 2021 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OAE 天文攝影比賽流星雨類第二名。 當彗星或極少數情況下小行星產生的碎片高速進入地球大氣層時,就會發生流星雨,它們是碎片與大氣層摩擦後在天空中留下的美麗軌跡。這張於2020 年在斯洛伐克拍攝的全景天空圖像生動地展示了英仙座流星雨,讓人可以清晰地看到流星在天空各處劃過。這個流星雨之所以被命名為英仙座流星雨,是因為它的輻射點(流星被誤認為是從天空中某一點發射的)位於英仙座。這是一個非常活躍的流星雨,也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天文現象,從7月中旬到8月中旬都可以觀測到,這段時間是此流星雨活動的高峰期。英仙座流星雨與彗星109P/Swift-Tuttle有關,因為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會穿過這顆彗星留下的碎片。這種圖像非常適合用於天文館的穹頂投影,可以完美地展示銀河系——我們的家園星系。
Credit: Tomáš Slovinský/IAU OAE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


流星形成的明亮條紋從星空中的一點向四周輻射

雙子座流星雨(攝於中國),作者:Dai Jianfeng,中國

Caption: 2021 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OAE 天文攝影比賽流星雨類第一名。 地球在圍繞太陽的軌道上運行,當它穿過彗星接近太陽留下的碎片軌跡時,就會發生流星雨。當地球穿過這些碎片(小沙粒大小)時,它們高速地沿著平行軌跡進入大氣層,完全燃燒,在天空中留下美麗的軌跡(條紋)。這些條紋可以一眨眼間出現和消失,也可以持續更長時間。在極少數情況下,碎片來源於小行星,如雙子座流星雨,照片展示的就是 2017 年在中國的天空捕捉到的許多碎片條紋。由於相對運動和視角,流星雨似乎來自一個點,即所謂的輻射點,就像照片展示的那樣。這就好比在無風的雨天開車,從前窗望出去,雨水似乎是直接沖著車窗來的,而實際上雨水是垂直落下的。
Credit: Dai Jianfeng/IAU OAE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


明亮的流星劃過夜空,並在水面上映出其軌跡。左上方的大麥哲倫雲呈現為一條模糊的光帶。

二重天之間

Caption: 2022 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教育辦公室天體攝影比賽 ,"天體圖案靜態圖像 "類別榮譽獎。 這張照片於 2014 年 4 月拍攝於澳大利亞納拉布里,展示了大麥哲倫雲旁邊的一顆流星以及這一切在水中的倒影。 麥哲倫星雲是以葡萄牙探險家費迪南德-麥哲倫的名字命名的,麥哲倫在16世紀初繪製了南美洲南部的第一批地圖,但未能在探險航行中生還。他的船員們以他的名字命名這兩個星雲,直到 20 世紀,天文學研究才發現它們實際上是與我們相伴的矮星系。 這張照片拍攝於 2014 年 4 月,地點位於澳大利亞納拉布里,畫面中一顆流星劃過大麥哲倫星雲旁,並在水面上形成倒影。 麥哲倫星雲因葡萄牙探險家費迪南·麥哲倫而得名,他在 16 世紀初首次繪製了南美洲南部的地圖,但未能活到完成遠航。他的船員們以他的名字命名了這兩片星雲。直到 20 世紀,天文學研究才發現它們實際上是我們銀河系相伴的矮星系。 18 世紀,一位曾在南非生活多年,以繪製天空和陸地地圖為目的的法國數學家讓-尼古拉·拉卡伊創造了一些新的星座。他測量了一些闇弱恆星的位置,並將它們列入自己的星表中,但並未嘗試在星空圖案上加上現實世界中的美麗圖像,因此他隨意命名了這些星座。他的觀測基地位於當時的貿易站,即今天的開普敦市。從這裡可以看到著名的桌山。他從航海者那裡了解到,水手們通過觀察桌山周圍的雲層來判斷風向是否適合航行。通常,桌山頂上會有一大片白雲。因此,拉卡伊並未將這兩個矮星系中較大的一個視為‘麥哲倫雲’,而是將其看作桌山上的雲。於是,他在這片矮星系旁的一片暗淡星區中創造了“山案座”這一星座,並以桌山命名。
Credit: 法布里齊奧-梅蘭德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教育辦公室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


銀河從地平線上升起,映入眼簾的是樹木、水和遠處城市燈光的景色

流動的夜空

Caption: 2022 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OAE 天體攝影競賽 "延時天體圖案 "類別榮譽獎。 這幅延時攝影作品是 2020 年 8 月在斯洛伐克拍攝的。通過在部分畫面中固定天空與地球自轉的相對運動,作為觀眾的我們可以體驗到不同的視角。 銀河系,我們的家園星系,在整段視頻中清晰可見。銀河附近明亮的天體是木星和土星,它們靠得很近,其中木星更亮。 這段視頻還展示了業餘天文學家用望遠鏡對準天空觀測英仙座流星雨的互動過程。天文觀測的一個遺憾是,有時雲層會突然遮住整個天空。雲霧出現的主要原因是雨後溼度較大。 天空中的大部分亮線都是由衛星造成的,但其中有些出現的時間很短,也不是很明顯,它們是流星,因為這段視頻是在英仙座流星雨高峰期前後拍攝的。
Credit: Robert Barsa/IAU OAE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


一輪明月倒映在湖水中。彌散在銀河中的明暗斑塊占據了照片右上方。

湖中的天琴座流星

Caption: 2022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OAE天文攝影比賽靜態天體圖案類別獲獎作品。 這張照片拍攝於2022年4月24日凌晨,捕捉到了中國雲南省的天空及其在念湖中的倒影。左側可見銀河,右側可見泛白的雲層。一顆流星沿著銀河劃過天空,其尾部指向天琴座流星雨輻射點,該輻射點位於照片上方邊緣之外。流星的自然色彩非常清晰,令人印象深刻。 一些星座也清晰可見。在左上角,我們可以看到較小的海豚座,其最亮的五顆恆星組成了一個星群。古希臘海豚座比現代海豚座更大,而這個星群在當時只是海豚座的頭部。托勒密將古希臘海豚座的南部獨立為小馬座,因此自羅馬時代起,這個星群就代表整個海豚座了。在古代中國,這個星群分別屬於瓠瓜和敗瓜兩個星官,其中瓠瓜星官是古羅馬海豚座頂部較亮的恆星組成的菱形,而敗瓜星官則由古羅馬海豚座尾部的暗星組成。 位於照片頂部、海豚座右側的亮星是牛郎星,它是天鷹座中最亮的星。在中國古天文學中,牛郎星和一些鄰近恆星一起構成了河鼓星官。然而,在中國民間傳說中,這顆明亮的恆星象徵著深愛著織女的牛郎,而象徵著織女的就是織女星,它位於天琴座,在銀河這條遼闊天河的另一側。在這幅圖中看不到織女星,但來自天琴座的這顆流星,好似這位不幸的姑孃因無法觸碰到自己的愛人而流下的淚滴。 在照片的右上方,天蠍座中閃耀著一顆明亮的紅色恆星——大火星。在中國,它和一些鄰近恆星一起構成了二十八星宿之一的心宿。在古代中國,它被視為象徵著春天的東方蒼龍的心臟。 照片中央的天蠍座和人馬座包含著銀河最明亮的斑塊——銀河系的中心。而在亮斑的前方,也有著清晰可見的暗雲。 天鷹座和天蠍座之間並沒有古希臘、古羅馬的經典星座,但是在17世紀,兩位波蘭天文學家——Jan和Elizabeta Hevelius夫婦,為了紀念一位波蘭國王,將充滿了銀河亮斑的這片天區命名為盾牌座。不過,在中國,正處於天市垣之外的這片天區被視為天弁——管理市場的官員。
Credit: Jianfeng Dai/IAU OAE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


星空倒映在山谷中的湖面上,一道流星劃過夜空,從畫面右上方延伸至中央

雙子座火球

Caption: 這張照片於2022年12月13日用智能手機拍攝,記錄下了雲南藍月谷上空一顆雙子座流星劃過夜空的瞬間,以玉龍雪山的寧靜景緻為背景,呈現出令人屏息的美景。雙子座流星雨因其耀眼的亮度和鮮豔的色彩而聞名,是最壯觀的流星雨之一,其起源於小行星3200法厄同。每年,當地球穿越法厄同的碎片軌跡時,塵埃和岩石碎片在大氣層中氣化,形成了這一壯麗的雙子座流星雨。在這幅令人驚嘆的夜空影像中,雙子座的雙星(北河二和北河三)被左側樹木的剪影遮擋。靜謐湖面映照出獵戶座的群星,獵戶座星座從畫面中央下方逐漸升起,而紅色的火星依然明亮,成為畫面中最耀眼的天體燈塔。這一切發生在月出之前,為這一幕增添了更多的神祕和壯麗。
Credit: 戴建峰/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教育辦公室 (CC BY 4.0)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

Related Activities


Meteoroids, Meteors and Meteorites

Meteoroids, Meteors and Meteorites

astroEDU educational activity (links to astroEDU website)
Description: Unveiling the mystery of "shooting stars": meteors, meteorites and meteroids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

Tags: Geology
Age Ranges: 6-8 , 8-10 , 10-12 , 12-14
Education Level: Middle School , Primary
Areas of Learning: Interactive Lecture
Costs: Low Cost
Duration: 1 hour 30 mins
Group Size: Group
Skills: Analysing and interpreting data , Asking questions , Communicating information , Engaging in argument from evidence

Impact Craters

Impact Craters

astroEDU educational activity (links to astroEDU website)
Description: A literal Earth-Shattering experiment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

Tags: History , Impact , Experiment
Age Ranges: 10-12 , 12-14 , 14-16
Education Level: Middle School , Primary , Secondary
Areas of Learning: Guided-discovery learning , Modelling , Traditional Science Experiment
Costs: Low Cost
Duration: 1 hour
Group Size: Group
Skills: Analysing and interpreting data , Asking questions , Constructing explanations , Engaging in argument from evidence , Using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al 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