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Glossary term: 北斗七星

Description: 北斗七星是一個著名的星宿(更準確的術語是星群),它是位於北天大熊座的一部分。北斗七星實際上是由八顆星組成:天樞(Dubhe)、天璇(Merak)、天璣(Phecda)、天權(Megrez)、玉衡(Alioth)、開陽(Mizar/Alcor)和搖光(Alkaid)。其中,開陽和輔星(Alcor)是一對雙星。北斗七星的鬥口兩顆星(天樞和天璇)可以用來指引北極星(Polaris)的位置。由於這八顆星的亮度相近,北斗七星在夜空中特別顯眼(儘管天權和輔星的亮度稍微比其他星弱一些),因此在許多文化中都有不同的名稱。北斗七星的中間五顆星屬於一個正在太空中共同運動的恆星群,即大熊座星宿。其中,天樞呈現紅色,其他七顆星則為白色。

Related Terms:



See this term in other languages

Term and definition status: The original definition of this term in English have been approved by a research astronomer and a teacher
The translation of this term and its definition is still awaiting approval

This is an automated transliteration of the simplified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is term

The OAE Multilingual Glossary is a project of the IAU Office of Astronomy for Education (OAE)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IAU Office of Astronomy Outreach (OAO). The terms and definitions were chosen, written and reviewed by a collective effort from the OAE, the OAE Centers and Nodes, the OAE National Astronomy Education Coordinators (NAECs) and other volunteers. You can find a full list of credits here. All glossary terms and their definitions are relea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CC BY-4.0 license and should be credited to "IAU OAE".

If you notice a factual or translation error in this glossary term or definition then please get in touch.

Related Media


雲絮斑駁的星野下,獵戶座腰帶三星刺破地平,其輝光流轉於水天之間。

世界各處的星座

Caption: 2022 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 OAE 天體攝影比賽第三名,類別:天體的時間流逝。 本視頻以自然為舞臺主角,採用戲劇化結構,呈現冰島與中國兩地夜空的萬千氣象。 序幕由暮色藍調漸暗展開,陸地雲層為幕,壯美地貌為景,揭曉星空舞臺。南天銀河最攝人心魄的段落——天蠍座(Scorpius)與南十字座(Crux)之間,伴以半人馬座α、β星(Alpha/Beta Centauri)這對"指極星",如王者巡遊般莊嚴劃過天際。地面流雲輕撫星光,反令恆星的色彩在朦朧中愈發澄明。 第一幕演繹人類文化中的星空意象。當昴星團(Pleiades)自山巔升起時,下方人影持電筒匆匆掠過。恰在昴宿躍出山脊的瞬間,電筒光束直射鏡頭——這精妙設計以幽默筆觸,暗合文明史上人類與"昴宿初升"的深刻羈絆。 隨後鏡頭轉向北天經典星座——大熊座(Ursa Major)及其北斗七星,下方極光如拱門舞動。雖形態流轉不息,本質卻亙古如初。儘管北極文化常將極光視為先祖魂靈,本劇卻未著墨人類信仰,徑自將視野南移。新場景始於日出前的星辰初升,雙子座/金牛座(Gemini/Taurus)區域黃道光錐顯現,地平線漸染晨曦。約1分13秒處,獵戶座(Orion)西沉於水面,天光雲影共徘徊。流雲過境印證著地球實景拍攝,而獵戶肩足近乎同步沉沒的奇觀,暗示拍攝地近赤道——在此緯度,獵戶亮星恰似巨蝶展翅:三星腰帶為軀,四星四邊形化翼。 首先,我們看到一些星星在日出前不久升起。黃道十二宮的光錐出現在雙子座/金牛座,地平線變得更加明亮。在下一個場景中,大約 1 分 13 秒時,我們看到獵戶座落在水面上,因此水面與天體景象相映成趣。一些雲層穿過畫面,證明這些視頻確實是在我們美麗的星球上拍攝的,而且由於獵戶座的肩部和腳部幾乎同時落下,這組視頻一定是在赤道附近拍攝的。在這一區域,獵戶座的亮星看起來就像一隻巨大的蝴蝶,獵戶座腰帶構成了蝴蝶的身體,而四顆亮星組成的四邊形則被解釋為蝴蝶的翅膀。 如真實劇院般,極光幕簾為"天宇戲劇"開啟新章。此幕聚焦獨特文化星象:既有中國星官體系中的蒼龍之尾、箕宿、南斗(對應現代天蠍座與人馬座區域),亦展現在全球多文明中被尊為星群的北冕座(Corona Borealis)冠冕輪廓。行星、織女(Vega)、天津四(Deneb)及其周邊區域、牛郎(Altair)、銀河,以及被地球諸多文明視為星群的仙後座(Cassiopeia)W形標誌相繼登場。 終章以兩幕寧謐星空作結,天地歸於大寂。
Credit: Stephanie Ye Ziyi/IAU OAE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


傾斜了135度的北斗七星,狀如一個長柄勺。

北斗七星

Caption: 2022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OAE天文攝影比賽靜態天體圖案類別榮譽獎作品。 這張照片2021年5月拍攝於印度烏杜皮,顯示了大熊座中最亮的七顆星。這個星群被古巴比倫人視為一駕馬車,這很可能啟發了古希臘詩人阿拉托斯在訓誨詩中將其視為戰車。而古希臘人通常將這七顆星與更廣闊的天區中許多更暗的恆星一起構成一個星座,視為一隻大母熊。 在古埃及,這七顆星組成的圖案被視作公牛前腿或公牛大腿,被認為是塞特神腿的一部分。塞特神被認為是兩兄弟中邪惡的一個,他謀殺了自己的哥哥奧西里斯神(有時被認為是埃及第一位國王)。他們深愛的妹妹把散落的屍體碎片拼湊在一起,使奧西里斯復活。為了防止塞特繼續作惡,這條腿被一根銷子釘在了天上。 這七顆明亮的恆星被中國古代貴族稱為“北斗”,行使著審判的職責。它在法語和荷蘭語中被稱為“湯鍋”,在德語中被稱為“戰車”,在英國英語中被稱為“犁”,在美國英語中被稱為“大勺子”。在北美納瓦霍人的傳說中,北斗七星有著男性形象,被認為是所有星辰和人類的父親,據說他是仙後座對應的母神的丈夫。同樣,在北歐神話中,它被稱為“男人之車”,和小熊座中的“女人之車”并列。在其他一些北方文化,例如因紐特人和西伯利亞人的傳說中,這個星群被解釋為駝鹿,而薩米人在這裡看到的是法夫德納的弓和箭。相比之下,在南半球,並非所有文化都將其命名,因為它總是要麼靠近地平線,要麼看不見。例如,巴西的圖卡諾人稱它為“蛇的大肛門”;而在薩摩亞,它是“祖傳戰棍”的一部分。 夏威夷人也將其用於航海,並稱之為“七星”,而馬其頓傳統則將其解釋為“七賊”。在意大利的星象傳說中,它在羅馬被稱為“七牛”,在撒丁島被稱為“七兄弟”。同樣,蒙古的傳統說法是“七佛”,而印度人則稱之為“七聖”。
Credit: Arya Anthony/IAU OAE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


水瓢狀的北斗七星,左側是橙色的北極星。右邊是彌漫盤狀的仙女座星系

如咪如幻的星空和氣流

Caption: 2022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天文教育辦公室天文攝影大賽獲獎作品,類別:天體圖案靜態圖像。 這張壯觀的圖片展示了2019年8月拍攝的內蒙古沙漠上空夜空中可見的一系列顯著星座。左下角的黃色恆星是大角星,它是夜空中最亮的恆星之一,也是牧夫座中最亮的恆星。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這顆明亮的恆星,北斗七星也位於牧夫座上方。北斗是中國傳統的星座,被視為載有貴族審判者的戰車。大角星被視為一個單星星群,名為“角”,它是中國春季超級星座——東方青龍的一部分。北斗的斗柄指向照片頂部的恆星,現在稱為北極星。在古代中國,北極附近沒有明亮的恆星,因此北極附近的恆星被認為屬於紫禁宮星座中的皇帝及其家族。至少在中世紀時期,北極星就被認為是天帝星座的一部分。 這張圖片的右上角也可以看到北冕座,儘管並不完整。它在中國被稱為 "蟠龍"。它具有獨特的半圓形,是現代88個星座中較小的一個,但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至少三四千年前,通過羅馬的“皇冠”、希臘的婚禮“花環”和巴比倫的“尊嚴星群”得以追溯。現代名稱在拉丁語中字面意思是“北冕”。 在圖片的右上邊緣,我們發現了現代仙後座的一部分,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飛廊”和“輔路”。仙後座的W形狀被照片的邊緣切斷了,但其南部和東南部的星座——仙女座和英仙座——清晰可見。我們特別看到了仙女座星系,這是肉眼可見的最遠天體。它位於銀河系帶的最外層邊緣,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麼它沒有在古代星表中被明確提及,因為它被誤認為是銀河系的一部分。照片還清晰地展示了銀河系中肉眼看起來並不明亮的紅色部分,以及由同一分子雲形成的疏散星團,即年齡相似的恆星群。這個區域是中國傳統天文學中許多大小星群的一部分。
Credit: Likai Lin/IAU OAU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


北斗七星,七顆明亮的星星,形狀像一個水瓢,在一年四個季節分別觀察,每次都呈現不同的角度

四季的北斗

Caption: 2022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OAE天文攝影比賽靜態天體圖案類別獲獎作品。 隨著地球圍繞太陽運動,夜空中恆星的位置在一年中也會發生變化。這幅馬賽克作品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它是 2020 年全年在意大利威尼托地區拍攝的四季圖像,顯示了小熊座和大熊座的明顯運動。隨著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夜空中恆星的位置在一年中似乎也會發生變化。誕生於意大利威尼托地區的這幅拼接圖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這幅作品的拍攝貫穿了2020年的四季,展示了小熊座和大熊座的視運動。 小熊座是北天球的一個星座,包含了北天極。在我們這個時代,北天極的位置由一顆明亮的恆星——北極星來標記。幾個世紀以來,北極星一直被用於北半球的導航,因為在大約200年的時間裡,北極星幾乎一直精確處於北天極的位置。但在中世紀和古代,並沒有北極星,北天極位於沒有恆星的黑暗區域,因此古希臘人將小熊座視為更容易辨認的大熊座的夥伴。在古希臘人眼中,這兩個星座中最亮的幾顆恆星也是一輛戰車,正如公元前3世紀的阿拉圖斯在著名的教誨詩中所寫的那樣。大熊座最有名的星群由七顆恆星組成,在北半球各地有不同的名稱。希臘人認為它是一輛戰車,中國人稱它為“北斗七星”,古羅馬人則將它視作“七牛”。 古希臘人認為,朝著大熊座上方的地平線方向行進,就意味著朝著熊的國度(北歐)前進。如果考慮到七顆亮星附近所有較暗的恆星,就能清楚地辨認出一種動物。他們認為這是一隻母熊,因為希臘神話將這種動物與仙女卡利斯托聯繫在一起,卡利斯托的故事描述了女性的啟蒙儀式。 大熊座的得名是出於導航的目的——對希臘人來說,向著大熊座出現的地平線方向行進,就意味著前往熊的國度(北歐)。如果考慮到七顆亮星附近所有較暗的恆星,就能清晰地辨認出一隻動物。他們認為這是一隻母熊,因為希臘神話將母熊與仙女卡利斯托聯繫在一起,她的故事描述了女性的啟蒙儀式。 左上方是春季傍晚拍攝的照片,左下方是夏季傍晚拍攝的同一片夜空。按照逆時針方向,我們在右下方看到的是秋季的夜空,而右上方最後顯示的是冬天的這部分夜空。請注意,小熊座和北斗七星的相對位置並沒有變化,但所有恆星似乎都圍繞北極星轉了一圈——這顆指向正北的恆星位於地球自轉軸與天球相交處。 因此,星座在一年中的移動可以看作地球鐘或是地球日曆,被古代文明用來測量自己在一年中所處的時間,並預測季節的變化。例如,它有助於確定播種和航海的最佳時間,因為風會隨著季節而變化。
Credit: Giorgia Hofer/IAU OAE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


北斗七星逐漸向左側地平線下方移動,而右側則有一顆彗星在天空中升起。

北斗七星和新智彗星 C2020 F3

Caption: 這段延時攝影記錄了2020年7月拍攝的三幀畫面中標誌性的北斗七星的軌跡。影像在意大利的三個地點拍攝:拉瓦雷多三峰(Tre Cime di Lavaredo)奧隆佐迪卡多雷、裡特山(Monte Rite)奇比亞納迪卡多雷,以及拉佐牧場(Casera Razzo)維戈迪卡多雷。這場視覺奧德賽展示了北斗七星的迷人軌跡,並在夜空中繪製出天體畫卷。它不僅描繪了這個著名星群的軌跡,還捕捉到2020年7月照亮天空的罕見新智彗星 C/2020 F3 這一非凡的天文事件,為我們的夜空增添了光彩。
Credit: 喬爾賈·霍弗/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教育辦公室 (CC BY 4.0)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

Related Diagrams


室女座常被描繪為平躺的少女形象,她的後背大致倚靠著傾斜延伸的黃道,雙臂向兩側舒展,雙足則指向東方。

室女座星圖

Caption: 黃道星座室女座與周邊星座示意圖。從頂部開始沿順時針方向,室女座周邊的星座依次為:後發座、獅子座、巨爵座、烏鴉座、天秤座和牧夫座。室女座最亮的恆星是角宿一,位於該圖中央、黃道下方。可用如下的”春季大弧線“在夜空中定位角宿一:順著北斗七星的斗柄出發,延伸至牧夫座的大角星,再沿直線向下尋找,就可以找到角宿一。可用口訣來記憶:“順著斗柄至大角,直下尋得角宿一。”角宿一的位置略低於黃道——從地球看來,太陽以一年為週期在天球上移動,所經過的路徑稱為黃道,在圖中以藍色實線標注。太陽在每年九月中旬到十月下旬位於室女座。太陽系中的其他行星也經常出現在室女座。 室女座橫跨天赤道,因此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一年中的某些時候都能看到其部分天區。但在地球南北兩極,室女座的部分天區會被遮蔽。室女座在北半球的春季和南半球的秋季夜晚最適宜觀測。 室女座常被描繪為背靠黃道平躺的少女形象,雙臂向兩側舒展,雙足則指向東方。室女座內可見多個深空天體,包括NGC 4697、M49、M87、M86、M84和M60,在圖中均以紅色橢圓標注。這些天體都是旋渦星系與橢圓星系,距離地球數百萬光年,均屬於離銀河系最近的星系團——室女座星系團。其中M87星系尤為值得注意,其核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於2019年被事件視界望遠鏡成功拍攝,這是人類拍攝到的首張黑洞照片。這個黑洞被命名為Pōwehi,在夏威夷語中意為”無限創造的黑暗源泉“。 該圖的縱軸為赤緯,橫軸為赤經,方向為上北下南左東右西。圖中標注的恆星大小對應其視星等——衡量天體視亮度的標準,較大的圓點代表著較亮的恆星。圖中的希臘字母標注著星座中最亮的恆星。這些恆星按亮度排序,最亮的一般被標記為α星,第二亮的一般為β星,等等,不過這種字母排序並不總是和實際亮度排序完全一致。圖中虛線標注的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劃定的星座邊界,綠色實線則是一種常見的星座形象連線。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觀測時,這些邊界與連線都不會出現在天空中。
Credit: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天文教育辦公室(IAU OAE)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和《天空與望遠鏡》的原文改編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


大熊座形似一把長柄勺,勺柄朝東、勺斗朝西,幾排較暗的恆星向南延伸。

大熊座星圖

Caption: 大熊座及其明亮恆星與周邊星座示意圖。從頂部開始沿順時針方向,大熊座周邊的星座依次為:天龍座、鹿豹座、天貓座、小獅座、獅子座、後發座、獵犬座和牧夫座。大熊座中有著名為“北斗七星”的醒目星群,這也是大熊座最著名的標誌。這個醒目的北天星群在全球不同文化中擁有豐富多樣的名稱。儘管大多數星座和星群中的恆星是互不關聯的,它們在天球上投影出的圖案其實僅是出於巧合,但北斗七星中的五顆恆星同屬“大熊座移動星群”——這些恆星在宇宙中同步運動,很可能在3億年前形成於同一區域。圖中北斗右側末端的兩顆星構成“指極星”,可由它們的連線找到位於小熊座的北極星。 作為北天星座,大熊座在北半球和赤道地區都是可見的。除南極地區外,南半球的部分區域也可觀測到大熊座的局部,但南半球溫帶地區並不都能看到完整的北斗七星。而在北極和北半球大多數溫帶地區,北斗七星以及大熊座的其他主要部分則處於恆顯圈內。大熊座的最佳觀測期為北半球春季與南半球秋季。 大熊座的北部有兩個易於觀測的星系,在圖中以紅色橢圓標注:旋渦星系M81和可能同為旋渦星系的M82。由於M82的側方朝向地球,我們難以通過觀測確定其結構。行星狀星雲M97(貓頭鷹星雲)位於大熊座中央,在圖中以疊加了十字符號的綠色圓圈標注。 該圖的縱軸為赤緯,橫軸為赤經,方向為上北下南左東右西。圖中標注的恆星大小對應其視星等——衡量天體視亮度的標準,較大的圓點代表著較亮的恆星。圖中的希臘字母標注著星座中最亮的恆星。這些恆星按亮度排序,最亮的一般被標記為α星,第二亮的一般為β星,等等,不過這種字母排序並不總是和實際亮度排序完全一致。圖中虛線標注的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劃定的星座邊界,綠色實線則是一種常見的星座形象連線。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觀測時,這些邊界與連線都不會出現在天空中。
Credit: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天文教育辦公室(IAU OAE)根據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和《天空與望遠鏡》的原文改編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

Related Activities


Moving constellations

Moving constellations

astroEDU educational activity (links to astroEDU website)
Description: Let's learn how stars in constellations move through time using real astronomical images.

License: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 4.0 國際 (CC BY 4.0) icons
Tags: Software , Data analysis , stellarium , gaia , hipparcos , ursa major
Age Ranges: 10-12 , 12-14 , 14-16 , 16-19 , 19+
Education Level: Middle School , Secondary
Areas of Learning: Guided-discovery learning , Observation based , Technology-based
Costs: Free
Duration: 3 hours
Skills: Analysing and interpreting data , Asking questions , Communicating information , Developing and using models , Engaging in argument from evidence